本帖最后由 xiaoxiaobinzi 于 2014-11-19 15:17 编辑
海 峡 吹 来 清 新 的 风
---读《巨流河》有感(作者:后知后觉)
机缘使然,读到齐邦媛女士的《巨流河》。翻开崭新的书页,仿如一阵清新的风迎面而来。阅读文学作品,我觉得作者的阅历与人生成就非常重要,对于那些初出茅庐就急于出书立传的,实在不知其价值何在。而女性作家的作品,我看得也是非常少,但看了作者的简介,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读来果然没有失望,作者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和地域的广度,足以使作品有一种格外的厚重感,而文笔之清新流畅,很难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位八十多岁老者的作品。 书只读到百多页,书中充满的际遇、情怀和智慧,就让我不胜感怀。
际遇,是刚读此书时给我最大的印象。 书中饱含了民族的际遇、国家的际遇,而个人裹夹在这历史的洪流中,似风吹落叶,进退流转全然不能自已。开篇作者即讲到郭松龄作为奉系军阀中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将领,因为与作者父亲的契合,毅然决定逼宫张作霖,要以保东三省民众的苍生福祉为重。虽然郭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,但肯定是不懂政治而兼有书生意气,在老谋深算的张作霖面前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。其中的热血激荡与舍生取义,的确让人不胜唏嘘。这算是以一已之力欲挽大厦之将倾吗?可惜旧时的军阀政治太过于昏庸黑暗,容不得一点理智与热血。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当时的环境下,革命是必然而必要的,所谓的改良主义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。由个人的小际遇来看民族的大际遇,有时竟是如此的血脉相通。
说到情怀,书中处处充满了爱国爱家的情怀。作者对亲人、故乡、国家彼多温情的描述,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感性与关爱,更可看出在那个动荡的岁月,人们受到的感情冲击更为剧烈,亲情、友情更值得珍惜。对比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与势利,书中讲述的关心与关爱显得尤为可贵。我们这个时代,学校可以批量生产出无数的高材生,却教不会学生基本的礼节与感恩;家庭可以给子女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,却难以培育出有爱心、有教养的新一代;整个社会都是沉浸在浮躁浮华之中,信仰与价值的缺失蕴含了深刻的危机。由这些现象返观《巨流河》里的叙述,可以看出不管是民族、国家还是个人,都需要一种返璞归真、踏踏实实的态度,民族需要有信仰,国家需要有责任,个人需要有思想,这样的族群才是真正能朝气蓬勃、积极向上的。
书中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字里行间超出作者小女子身份的思想与智慧。作者以一种超凡脱俗而又别具一格的视野,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主见和爱憎分明。不知什么原因,张作霖、张学良这一类的人物,在现今的舆论中似乎是模糊不清的。如流传颇广的“张作霖手黑”之类的段子,人们对他似乎颇有赞许的感情在内。但在作者看来,张不过不是一个粗暴的土军阀罢了,一时的“手黑”之作,实实在在只是小聪明,丢城弃土、误国误民,才是他应得的历史定论。而现在的人们却往往只是津津乐道于一些小聪明,而缺乏应有的历史观和是非观,实在是一种民族的悲哀。与此相应的,人们乐道于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风花雪月,称之为“少帅”,对他似乎颇多开脱之辞,但作者毫不含糊的说:“张学良匆促继承霸业,既无能力又无魄力保护偌大的疆域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北成为一片几乎茫然无主的土地。”日军从沈阳到黑龙江,一路受到地方自卫力量的抵抗,一年后才全部占领。“这漫长的一年,张学良在哪里?纵横天下的奉军而今安在?”在作者看来,张学良无疑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。这种知识分子的风骨,在现今也是难能可贵,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。
由于时间匆促,思考很不成熟,总体而言,觉得书中蕴含的思想,于现今仍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醒作用,智慧、温情、信仰、主见等等,不正是我们最缺失的吗?
2014-11-18
|